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活动 汽车活动
topcares翻译_topcares
tamoadmin 2024-09-02 人已围观
简介1.成都东软学院分数线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特色文化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址CDIO试点高校序号 院校 参加类别 批次 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化工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2 燕山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3 上海电机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机械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5 河北工程大学 机械类
1.成都东软学院分数线
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特色文化
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址
CDIO试点高校序号 院校 参加类别 批次 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化工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2 燕山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3 上海电机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机械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5 河北工程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6 华南农业大学 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7 五邑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8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9 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0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类、化工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1 广州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化工类、土木类、轻工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2 福建工程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3 宁波工程学院 机械类、化工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4 浙江工业大学 机械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5 深圳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6 汕头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土木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7 南京工程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 第一批试点高校名单 18 北京科技大学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19 北京邮电大学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0 长春工程学院 机械类、土木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1 长春工业大学 化工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2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3 东北石油大学 机械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4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5 哈尔滨理工大学 化工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6 黑龙江工程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7 湖北工业大学 机械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8 江南大学 化工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29 昆明理工大学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化工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1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2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机械类、电气类、化工类、土木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3 山东理工大学 机械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4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机械类、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5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6 武汉理工大学 机械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7 浙江万里学院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38 中国民航大学 电气类 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
成都东软学院分数线
成都东软学院学费18000-20000元/年。
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经四川省人民批准,设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高职专科教育;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
目前已获批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立项专业22个,其中包括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6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项。
人才培养:
学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实施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
以上内容参考:成都东软学院——学校简介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特色文化
成都东软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具体如下图:
成都东软学院2021年各省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公布。考生可以通过本页了解成都东软学院2021年在各省的招生专业、专业类型、录取批次以及最高分、最低分等信息,供考生填报志愿参考。
培养模式:
据2018年4月学校显示,办学十五年来,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CDIO(构思 、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模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址
愿景和使命 Vision and Mission
愿景:为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IT应用型人才
使命: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定位:IT应用技术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科定位:以工为主,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区域,面向全国,服务于IT产业及相关行业
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TOPCARES-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以及本校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等八个方面,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全校实施了TOPCARES-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校“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理念的发展与延伸,体现了东软教育对学生的最高关注,即通过进一步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来创造学生的价值,学生在未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创造社会的价值。
二、 注重实践 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
学校实施“面向行业和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即根据社会对IT类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学生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项目的设计、训练和实现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通过逐级递进的项目实践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施“1321”的学期设置: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是基于项目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是专项训练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强调“精讲而多练”,实践教学强调“面向行业应用,进阶式实践教学”。同时,学校部分专业实施“3+1”、“2+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
实施企业定制培养(IBT):学校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面向就业市场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了解企业业务、认可企业文化,提高个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等,顺利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过渡。
三、校企互动 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用
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同建设实训环境、开发实训案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使学生学习最新的IT技术,实践最新的IT项目,熟悉最新的行业标准,从而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
与英特尔、IBM、SAP、惠普、东芝等国际知名IT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关系,成为SAP全球高校“”中国第9所院校;成为全球应用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规模最大、应用技术领先的院校之一。
四、因材施教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实行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替代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和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根据兴趣、专长和就业取向等需求,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辅修专业。
五、基于ABET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依据ABET国际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建立了东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学校质量目标、质量策划子系统、组织保障子系统、过程监控子系统、信息反馈及分析子系统。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按照上述质量体系,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与改善工作,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支持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教学管理评估等,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注重特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学校精心筹划并推出由校级、系级和专业团队级主办的素质教育精品项目共49项,各类项目均由学校结合IT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学生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力求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项目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类、人文修养素质类、职业能力素质类、创新实践素质类、文体活动素质类”五大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各类组织活动始终贯穿于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的四年时间里。同时,各类素质项目又划分为必选类和选修类,在校生可以充分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必选课的基础上选修不同素质项目内容,按照我校素质教育学分制规定和要求,在毕业前完成规定学分。
七、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聘请4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从事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英语强化训练系统、日语强化训练系统以及校园网上丰富的课件可随时接受听、说、读、写的全方位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学校与澳大利亚的斯文本科技大学(SWINBURNE)、阿德莱德大学(ADELAIDE),英国拉夫堡大学(LU),美国乔治亚大学(UGA),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众多国外知名高校开展“2+2”、“3+1”、交换生等多种校际交流项目,为有志留学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深造机会。 校徽
校徽主要设计者: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系 邹佰晶 邹光茵等。
钟楼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学校和东软学子的成长成熟,钟楼的钟声召唤着东软师生求知进取的心灵,激励着代代东软学院人学以致用、创新融合、贡献社会。钟楼的指针指向九点,象征着我们的学校、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机勃发,充满朝气。A1座的廊桥巧妙融入了IT两个字母,代表信息技术,强调学校的IT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和专业特色。下方的波纹象征大海,不但凸显学校位于滨海之都大连的区位,更象征着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海纳百川的博大与智慧,追求开放、包容、自由的大学品格。
校训
精勤博学 学以致用 精勤,意思是精专、专心、勤奋、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唐·韩愈《进学解》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精”字强调探究、精专、专注、深湛、严密。“勤”字强调勤勉、勤奋。博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有博大包容的眼光与胸怀。《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不但要“认识”,还要“实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些思想都传达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
校风
创新 融合 进取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产学融合共育人才的一个范本,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融合的内涵,意在让大学、社会、产业充分地融合互动。融合也是学校对于校内和校外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个性的取其精华的过程。融合鼓励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倡导“和而不同”的大学之风。融合的理念使学院的视野更加广阔,使学院的胸怀更加博大,使学院的精神更加丰富,使学院的文化更具有聚合力。
学风
善思 善学 善用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希望广大学生将“善思、善学、善用”内化成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一种习惯,担当起大学生所承担的使命责任,实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IT人才的目标,丰富和彰显学校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学院每年组织“东软之声主持人大赛“、“格致杯”演讲比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学院拥有东软新闻社、微光网络工作室、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东软之声广播台、派物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百度百科俱乐部、大学生话剧团、东软魔术协会 、云辞汉服协会、东软天文协会、NSS网络安全工作室等各类大学生社团组织90余个,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展示和锻炼才能的舞台,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和优势、增强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摇篮。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址如下: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址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软件园路8号。
详细介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地处大连软件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83.3万平方米(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教职工近千人。
学校基于中国IT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紧密把握市场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聚焦“泛IT+健康医疗科技”领域,构建了计算机与软件类、智能与电子类、数字媒体与设计类、信息与商务管理类、健康医疗科技类五大优势专业集群,设置了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健康医疗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机构,36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高职为辅,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2000年建校之初,学校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办学22年来,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理念,紧密依托东软的IT服务优势和大连高新区的产业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运行机制。
创造性地提出并在全校范围实施了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的互补对接。目前,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6万余名IT应用型人才,历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据2020年麦可思调研统计,我校201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6156元,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高940元;同时,我校201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9%,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高2.2个百分点。
2015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10所示范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