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活动 汽车活动

小米汽车4s店什么时候招商的最好_小米汽车经销商

tamoadmin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1.小米为什么要造车?2.小米官方辟谣与比亚迪造车 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3.杭州小鹏汽车4s店地址4.4S店、官方授权经销商也“不干净”?揭秘机油背后黑色产业链!5.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青悦S1曝光:软顶敞篷/84999元 我开了3年比亚迪,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

1.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2.小米官方辟谣与比亚迪造车 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3.杭州小鹏汽车4s店地址

4.4S店、官方授权经销商也“不干净”?揭秘机油背后黑色产业链!

5.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青悦S1曝光:软顶敞篷/84999元

小米汽车4s店什么时候招商的最好_小米汽车经销商

我开了3年比亚迪,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了大众视野,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从PPT造成到实际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过年了,你们还能记住多少造车新势力的车标,其中又有几家新能源车活了下来?

我们现在能在路上看见的造车新势力车,可能只有小鹏、蔚来、理想ONE、威马,这些新能源车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它们的车型足够优秀,另一方面它们本质上还是资本的产物。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点,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仅靠卖车还养不活自己。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除了关注新能源在实际使用中的缺点,还要明白买新能源车到底是买造成新势力的车,还是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

我自己开了3年的唐DM,还开了1年的特斯拉,前一段时间试驾了小鹏P7和蔚来ES8,对新能源车有较深的感受,接下来将具体介绍我在使用新能源车过程中发现的缺点和实际的用车感受,以及买新能源车是否要注重品牌?

缺点一,担心电池安全

刚买新能源车时,我最担心的是电池衰减和更换电池昂贵,后来开习惯以后,这类问题慢慢就淡忘了,后来随着大家对新能源车电池自燃问题的关注,我自己也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一度都有些魔怔了。

我担心的第一个安全问题,发生交通事故时,电池可能遭受挤压变形发生短路自燃。

我们以新能源车使用最多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事故中遭受外力挤压破坏,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剧烈燃烧,一旦电池出现短路燃烧,基本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毁一辆车,几乎没有救下来的可能性。

车子烧毁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交通事故中车辆出现变形,人一旦被困车中,这时要是出现电池自燃问题,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我担心的第二个问题,充电时发生自燃,危及其它车辆或造成不可承受的财产损失。

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担心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如果仅是自己的车烧了最多自认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围车辆,那么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在地下停车场充电,如果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现自燃,那么危及的车辆将更多,造成的财产损失将更大,甚至会危及人生安全。

这两个关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许是我太过于杞人忧天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燃油车也会同样的问题,是的,没错!但是燃油车出现自燃,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被扑灭的,而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扑灭!

好在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现在的车企也非常注重电池安全,比亚迪推出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广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锂“弹夹电池”。

虽然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的一次发明创造,但是这两种新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成功的降低了电池在发生挤压受损短路出现自燃的概率。

这两种电池安全解决方案都成功的完成了电池穿刺实验,在这种极端的测试中,两款电池虽然都出现了短路冒烟现象,但是都没有出现明火,这就大大的增加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让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更加的放心。

对于还没有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我认为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搭载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的新能源车更值得考虑。

缺点二,充电难,耗时耗力

关于充电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前几批新能源车主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随着充电桩的普及,想要充电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个还要看具体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电桩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芜湖市充电桩普及率就稍微差点,我一开始就经常出现满城找充电桩的情况,好在芜湖市不大,对我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也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想要购买新能源车,首先就一定要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可以查看小区和公司3公里范围内的充电桩数量,至少能够保证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随到随充,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就证明充电桩数量是不够的,对你之后用车会造成影响。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充电桩

我之前住在老小区,连个固定车位都没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装私人充电桩,而且当时我开的还是二代唐DM,充满电要6个小时,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电不方便。

如果自己所在小区无法安装充电桩,自己所在的城市充电桩又不是很普及,那么我建议你暂时别买纯电车,可以考虑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DM-i超级混动,对充电桩的依赖就没有那么大。

缺点三,无法避免的里程焦虑

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车宣布续航1000公里,我们不应该再把里程焦虑作为新能源车的缺点来说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反驳,我们看看这些长续航新能源车的售价就知道了,最少23万以上,有的还在35万左右,这些车根本就不在大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内,大多数人购买的还是在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够干什么?跨市还可以,跨省就难了点,所以正在担心续航里程的还是这些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稍微出趟远门,首先查询的就是沿路的充电桩位置,其次祈祷自己不要排队,只有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长舒一口气。

想要购新能源车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预算有限,无法购买长续航的纯电车,那么奉劝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远门,但是长续航能力不能没有!

如果你还是想买新能源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秦PLUS DM-i,这款车13万左右,满电满油续航800公里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我建议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

首先我对造车新势力的车是非常欣赏的,它们的造型设计、内饰做工、智能配置都是顶尖水平,可以说新能源车在国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小米、创维、360等 汽车 都宣布跨界造车。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随着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够留下来的车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确定造车新势力的未来生存压力很大。

我们不知道哪些造车新势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购买它们的车就有了一定的隐患,其中最大的影响是更换电池!

电池是昂贵的,一款50kwh的动力电池,市场价在6万左右,如果车主自行更换,那么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一些车企承诺电池终身质保,还有一些车企承诺对三电系统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我们先不讨论电池质保需要什么条件,就讨论一条,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开8年,那你的车企可以运营8年吗?

这就是我建议大家购买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作为销量保障,还有实体厂房、有技术积累、有财力支撑, 它们的生存能力是优于造车新势力的,我们买它们的车,至少能够最大程度避免车还在,车企没了。

新能源车的用车感受

燃油车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动力强,油耗就高,动力弱,起步就顿挫,新能源车肯定也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有:起步快,动力足,超车行云流水,有不错的操控感,并且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有着好看的造型和不错的回头率。

不好的体验:首先总是在充电的路上和考虑是不是要充电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体验不好,容易出现晕车现象,最后是保值率低,二手车难卖。

对于这些不好的体验,我还是能在接受的范围内,买来新车又不是当二手车卖的;平时不出远门,所以里程焦虑慢慢减轻了;只是乘客容易晕车的现象,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写在最后

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缺点存在着,对于想买新能源车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盲目追赶潮流,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那么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我很喜欢新能源车,但是还是想要奉劝一下人在购买之前要三思,毕竟车是奢侈品,更是消费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适合购买的。

电车确实像数码产品一样,一年甚至半年就会有明显的更新换代,所以永远是买新不买旧。个人认为电车真正的"优势"是与政策限制密不可分的,比如北京这样严格摇号、限行的地方,电车指标意味着你能尽快拥有车辆,获得一定的补贴并且节省购置税。

现在10-20万的电车普遍是500+的续航里程,北方冬季大概350-400,日常使用甚至非高峰期出行没什么问题。今年新出的电车20-40万价位里程普遍1000+,出行压力更小。

但是既然你问缺点,说明还没做好准备接受电车,或者说没有迫切性——那么如果可以选油车,不妨想买了用着,传统的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通用性,就像上面说的,主流的经济型新能源车也要10-20价位,主流的燃油车一般在10万以下就有很多选择,10-20可以选中档以上的进口车了。而且电车虽然故障率低,但是配件维保通用性不高,基本上正经的毛病都得厂家4S店修理。

总之,结合国家政策和全球趋势,电车代表未来,如果3年以后买车,差不多直接电车或者其他动力类型的新能源车吧。如果现在买,不妨买个性价比高的油车,开个3-5年

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

车马上就三年了说下感受。

350的续航,冬天200出头,其他300+,家里有桩。

北京用车,确实很省钱,无论是电费还是保养。而且车也好开,不限行,不用费脑子记尾号轮换。

600+长途开过两次,300+长途开过四五次,长途用时要比油车费时。

但是这是三年前的车,现在再买续航应该普遍500+了。500的续航,高速冬天怎么也能开到300+,这样无论是长短途,都没问题。即使一辆车也可以满足多用途用车。

建议买续航600+以上的车,按电量买,80度以上的。用起来绝对值!

荣威,3年,跑了1万多,续航由420变成402啦,车也有点儿松的感觉,其他都好。都是自己家里充电,没用过快充。北京的冬天,续航到过380。

混动没开过,不评论。纯电不是限购城市,不是有钱买着玩最好别买。起速是快,可是需要地板电起速?绝大部分时间和汽油车没啥区别,是安静一些,又不睡觉,有点噪音有啥?好处就是使用成本低不限行,但是车价高啊,日常用是真的焦虑。

如果常出远门建议插混,如果生活圈不出省,纯电足以了。有充电桩和没充电桩是一天一地两种体验。另说开过电车是不会换回纯油车了。

家里只有一辆车的话,建议插混。

1/电车的加速能力。

2/堵车时的发动机不转零油耗。

3/停车的时候可以吹空调而发动机不转。

最近恒大许老板撒钱,我车充满电只需要15块钱,相当于上下班40公里只需要

一块不到,就问你香不香[捂脸]

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没有没落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

只要有技术实力和过硬的占领市场本领,一个行业入局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时势造英雄

古话说得好,一命二运三风水,不得不承认,猎豹和众泰开了个好头,迎了个烂尾。

首先说猎豹和众泰,身边有几个朋友的第一台车就是众泰,前段时间聊起来需要做四轮定位,中控维修的时候,我还好奇为什么不去4s店,多花点钱起码放心,那时候朋友无奈的说早倒闭了的时候,我也只能尴尬的陪着笑了下。

在那个时代,国产车其实也只是表面风光,很难有太大作为,其产品主攻也是大牌车厂涉及不到的低价区域,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国产车企倒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买车,天然更倾向于国外品牌,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愿意买个放心。

德系车皮实,美系车发动机好,日系车造型别致,到了中国车的时候,就是便宜,说到底是消费理念, 那个时候家庭买车,大多是家庭的第一台车,宁愿多花点钱买老的品牌,开出去既有面子又放心,这也就是从一开始国产车就有很大阻力的原因。

缺乏核心竞争力

因为坐过题主说的两款车,所以对两款国产车有明显感触,首先外观设计抄袭严重,几乎路上见到的这两个品牌的车,模仿了能模仿的众多车型设计,也许刚开始购买者会觉得花很少的钱买到像品牌车的外观,开着也很有面子,但时间长了身边的人风言风语山寨车的时候,谁都受不了。

极差的质感,说句过分的话,这两个品牌车的乘坐及驾驶体验,略强于面包车,但低于五菱宏光神车,一款家用型轿车或SUV,其体验舒适度却很差,内饰质感低廉不耐看,车皮感觉很薄,驾驶时安全隐患偏多,发动机无力,这样的车型,当然会被市场淘汰,更何况当时市场竞争那么激烈。

有经验的朋友看看上面那款车,是仿造了哪款车型。

突如其来的风口

现在终于说到问题,为什么华为和小米在今年纷纷选择入局,甚至华为已经领先了一大步,预计在今年就会有搭载华为技术的 汽车 上市。

生态圈更成熟,换做猎豹和众泰那个时代,国产 汽车 被外资品牌压着打,说到底是因为许多核心技术跟不上,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帮别人代工慢慢学到的经验,中国的车企生态也有能力达到像手机一样的标准,大部分的环节都可以和国外对比,这个是华为和小米入局的基础。

弯道超车,就像中国通讯技术从5g开始弯道超车一样,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应该就是在传统能源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的时代变更上,新能源 汽车 的许多标准和设计都区别于传统 汽车 ,这个关键点让中国车企不至于从起跑线上输太多,看小鹏 汽车 的热销就能看出来,中国造车已经追上了国际标准。

市场的需求

一台车以前对一个家庭来说需要很强的购买力,现在对众多家庭来说,绝大部分真的就是代步工具了, 汽车 对现在的家庭来说,就像之前的自行车到电动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疫情的影响,国外制造商始终无法满负荷生产,中国因为疫情管控卓越的原因,在这个阶段极大提升了市场占比,加上国内消费市场越来越大, 汽车 也有可能成为快销品,人们换车的周期和频率也会越来越快。

相信随时国内制造业的提升,中国也会产生自己的特斯拉,就好比之前高端机人们只看三星和苹果,但现在我们有一机难求的华为。

为中国制造骄傲。

燃油车和新能源不一样的。猎豹和众泰没有最新排放标准的燃油车所以就倒闭了。

小米官方辟谣与比亚迪造车 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想要全面发展。

消息人士透露,小米很有可能启动双总部的模式,北京是研发中心总部,而湖北东风是合作造车。从小米本身来说,无论是雷军作为湖北人,还是湖北的意愿,都急迫希望小米造车能与湖北东风联姻。

而作为小米手机的大本营,由于北京市的介入,小米造车才考虑了北京。而双总部的模式,既能满足湖北方面的诉求,也能满足北京方面的诉求,或许双总部是小米最终的结局。

当雷军宣布造车之时,包括北京、上海、合肥、西安以及武汉都纷纷对其进行示爱。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一方面是希望能够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另一方面则是小米已成为一个标志性企业,市场对其寄予厚望。

买车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确认购买能力:

确定购买能力,买车后不影响家庭整体的生活质量,一般根据的家庭的近三年的平均的收入情况,一般情况拿出三年家庭的20%,但是不超过家庭固定资产值的10%。

2、关注点:

对于家庭用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是经济适用,因为汽车的安全承载着一家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

3、现场确认:

根据以上两步基本确定要买的几款车型,亲自去4s店现场确认,包括试驾、询价、情况、维修保养等相关情况。

杭州小鹏汽车4s店地址

易车讯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小米联合比亚迪造车”的消息,日前,小米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化在社交平台做出辟谣,称小米没有造车,并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此前,网络上曝光了疑似小米蓝天书,并且称其第一辆联合推出的车型为敞篷车型——青悦S1,起售价84999元,预定后用户可到小米指定的比亚迪4S店提车。更有详细报道称青悦S1将搭载三相感应电动机技术。此消息甚是得到了一些车评人的转发,引起广泛关注。

不过日前,小米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在社交平台做出辟谣称“小米没有造车,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该消息也被小米企业账号转发。

虽然消息不属实,并且我们并不提倡传播谣言。但客观地说,能引起这样的关注也说明了大家对于小米进入汽车行业的期待。作为一家新兴企业,小米近年来突飞猛进,作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小米成功打造了小米生态链,让小米在生态科技领域上有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当下,在汽车行业向电气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跨界联合越来越成为趋势,我们也期待小米可以在汽车行业为我们创造惊喜。

4S店、官方授权经销商也“不干净”?揭秘机油背后黑色产业链!

1、小鹏汽车南京建邺吾悦广场店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汉中门大街与燕山路交汇处建邺吾悦广场1F 1056-1号商铺。

2、小鹏汽车南京龙湖河西天街店

地址:云龙山路与楠溪江东街交汇处河西天街-1F-21a。

3、小鹏汽车南京景枫广场体验中心店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698号景枫购物广场一楼F121号。

介绍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电动汽车品牌,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

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知名整车与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青悦S1曝光:软顶敞篷/84999元

瓶身印刷精美

防伪标签完好

瓶口没有开封

油液清澈无比

……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每一次更换机油前都要像福尔摩斯一样对即将注入发动机的机油进行地毯式检查,生怕遇到机油,哪怕是在4S店和官方机油授权经销商等正规渠道购买的机油也不例外。

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机油对发动机的损伤实在太大了。由于机油没有足够的润滑与清洁性能,长时间在高温高压的发动机内流动与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积碳、铁屑等脏东西混合,产生难以清洁的油泥,严重时甚至还会阻塞精密的机油流道,极易引发拉缸等让发动机大修甚至报废的故障。

伴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升以及执法监管力度增强,大多数货似乎在近几年销声匿迹,市场上关于机油的报道也越来越少。实际上,在平静的市场下,机油泛滥程度超乎想象。

今天咱们就来揭秘机油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贩卖机油到底有多赚钱?

在电商平台搜索过机油价格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疑惑,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机油,仅仅因为一个是国外渠道一个是国内渠道的区别,有时候价格会相差近1倍,为什么会如此诡异?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机油的组成开始说起。

机油产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基础油、添加剂、产品外包装。一桶机油能赚多少,取决于这三个部分的成本能降到多低。

首先看基础油,也就是机油的“底料”,通常我们说的矿物油、半合成油、全合成油的区别就在于此。市场上机油品牌众多,但基础油生产厂家也就那么几家,例如美孚、壳牌、嘉实多、长城、昆仑这几巨头,因为基础油本身由原油或天然气提炼而来,因此这些石油巨头垄断门槛较高的基础油供应也合情合理。而这些基础油的售价也由于竞争关系基本持平,因此一桶4L装的机油,基础油的成本差异不会超过10元。

其次是机油的添加剂,由于基础油供应商基本固定,因此其他大多数机油品牌的性能区分核心就藏在这些添加剂中。如果说基础油决定了机油的粘度、倾点等物理性能,那么添加剂则赋予机油清洁、抗氧化等特殊能力。根据不同等级定位,不同机油的添加剂含量在1%-25%之间,高级机油中还可能包含分散剂、沉淀剂、抗氧化剂、粘度改进剂等数十种添加剂,以弥补基础油的天生缺陷。

既然添加剂决定了一款机油产品的性能,那么添加剂的成本也决定了一款机油的售价。目前,机油添加剂领域主要由这四个品牌垄断,它们分别为路博润(Lubrizol)、润英联(Infineum)、雪佛龙奥伦耐(Chevron?Oronite)、雅富顿(Afton),四家巨头合起来占据全球超过85%的市场份额。虽然中国一些石化企业也能生产添加剂,但性能指标方面相比这几个国际巨头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并不能起到降低售价、影响行业的作用。

根据不同配方,高端机油和低端机油在添加剂方面的成本可以有数十元的差距,机油受制于成本,基本选择少添加或不添加。

最后就是机油产品的包装,很多外行人以为机油包装能花几个钱?其实不然,由于正品机油的防伪措施和等级不断提升,因此机油也要与时俱进,不然很容易就会被消费者识别出来。高端的机油者基本能做到外包装和正品无任何差异,甚至连防伪识别标志和电话查真伪都能搞定,但每桶包装的成本可能就高达40元-60元。

综上分析,一桶4L装的机油,其生产成本大约为100元出头,然而销售价格却高达200元甚至300元,因此巨大的纯利润空间让这些机油者为之疯狂。

正规渠道也“不干净”??

正是因为机油太难分辨,很多消费者干脆选择价格较高的4S店或一些连锁大品牌的汽车养护店进行车辆日常保养,那么这些渠道就不会碰到机油了吗?真不一定!在巨大利益面前,这些看似正规的渠道有时候也会偷偷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一位机油经销商透露,正规国际品牌的机油代理商,他们的利润空间基本在15%-30%左右,相比动辄100%-200%的机油暴利,后者明显更令人心动。因此在他们的进货渠道中也会按比例混入机油进行销售,这也就出现了正规经销商卖货的奇怪现象。

而4S店也不能完全幸免,由于新车销售数量以及利润持续走低,一些4S店将盈利重心放在了后期维保方面。然而占据维保收益最大的一项就是日常更换机油机滤,虽然每次有100元左右的工时费,但这点钱支付工人工资和场地成本已经捉襟见肘,因此部分4S店不惜铤而走险,使用成本更低的机油来提升利润。而且不少4S店用200-300kg的大桶机油,省去了不菲的机油包装费用,利润空间更大。

正是由于收益高、风险低的特性,货机油在市场迅速泛滥,甚至有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大牌机油基本70%-80%都是货,令人震惊。

畸形市场如何根治??

通过上述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机油之所以泛滥,不正常的暴利是催生货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正规渠道正品机油售价可以直接降低货概率。

以手机为例,在2011年小米推出手机产品之前,市场上山寨机横行,甚至还有不少靠仿制出名的货机型。然而小米依靠超低价入场之后,其他手机厂商相继降价,整个手机行业暴利时代终结,山寨机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嘉实多、美孚等品牌的官方网站,基本都是非常简单、枯燥的企业信息或产品信息介绍,即便是互联网化做得比较好的壳牌,也只是在上贴了一个京东/天猫旗舰店的链接入口。反观特斯拉、小米、苹果等企业,直接选购并支付,完全不依附于第三方平台,因此可以100%保证产品在流通以及库存领域的纯洁干净。

写在最后

虽然机油水平极其高超,即便是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准确辨认,但如果品牌方想要下决心打,以目前的渠道和技术这并不是什么难题。

希望这些机油大牌能及时意识到机油的危害,以及对品牌力蚕食的影响,尽早取行动,规范销售渠道,让广大消费者能用上正规机油。

——END——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虽然小米已经多次明确了不会造车,但这并不排除小米旗下的生态链公司造车的可能。

今天,网上就曝光了一组,显示小米旗下某生态链公司似乎打算推出一款型号为青悦S1的车型,这款车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了软顶敞篷设计,而且似乎支持电动收纳。

动力方面,这台车用了后轮驱动设计,电机功率高达310kW,而且配备有液冷散热系统,最高时速可达210km,售价仅为84999元。

还显示青悦S1是“小米蓝天”的产物,而且是由比亚迪提供了平台赞助,预定后需要到小米指定的比亚迪4S店提车。

目前来看这组的真实性不高,尤其是上的小米logo更像是后期合成上去的,而且84999元的价格也有点过于耸人听闻。

截至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