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改装 汽车改装
华为不造车又造车了_华为重申不造车
tamoadmin 2024-08-29 人已围观
简介1.华为重申不造车,不投资车企,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流言是如何来的?2.华为重申“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意欲在此3.华为造不造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又相信了余承东4.华为公司再次声明不造车,他们还能参与智能汽车制造行业吗?5.华为再次重申 “不造车”,其中缘由你知道多少?6.华为未来有没有可能造车? 随着小米、大疆、小牛等都说要造车,造车圈似乎越来越拥挤了,但华为却一直背道而驰。 这次华为智能
1.华为重申不造车,不投资车企,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流言是如何来的?
2.华为重申“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意欲在此
3.华为造不造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又相信了余承东
4.华为公司再次声明不造车,他们还能参与智能汽车制造行业吗?
5.华为再次重申 “不造车”,其中缘由你知道多少?
6.华为未来有没有可能造车?
随着小米、大疆、小牛等都说要造车,造车圈似乎越来越拥挤了,但华为却一直背道而驰。
这次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又一次强调,华为不造车,造车的不是华为。
再加上此前的徐直军、任正非、余承东等等,华为已经有多个高管,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重申了,华为不造车,华为真的不造车。
在一众知名企业投身造车的时候,华为从2012年就开始关注和进入 汽车 领域,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是决定不造车,是什么让华为有如此底气?
中国造电动车的第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乐视的贾跃亭,但贾跃亭绝对是第一波造车者,估计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他都是第一批玩家。当然特斯拉的马斯克是第一批玩家中最成功的一个,而贾跃亭是最惨的一个。
马斯克特斯拉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当然也正是特斯拉的成功,让广大企业家和创业者,以及资本都涌向造车市场。但特斯拉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每个人都能成功,看看失败的案例,或许更有可能让人警醒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贾跃亭造车,虽然没有失败,但其中的曲折更让人清醒。
2014年贾跃亭正式开始他的互联网造车,他的目标是通过乐视的努力,可能让中国的 汽车 产业第一次站在世界 汽车 工业的最前沿,甚至努力让乐视成为百年一遇的 汽车 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按照2017年首款量产车型就会问世。
2016年9月,乐视 汽车 完成超10.8亿美元的A轮融资。两个月后,乐视生态战略因资金危机紧急刹车,彼时贾跃亭表示乐视造车已经烧掉超过150亿元。
2017年CES上,贾跃亭带着FF的首款量产车型FF91亮相,并公开表示还需100亿元就能保证生产。
2017年12月,FF获得恒大20亿美元的融资,但恒大的出资是有条件的,即如2019年若不能实现量产,贾跃亭将失去FF的控制权,但最终双方对簿公堂;陷入资金困难的贾跃亭出售了FF在美国的工厂和部分土地。
前前后后五年多的时间,贾跃亭烧光近30亿美元,但仍未实现量产。
再看看,国内几个新势力造车花了多少钱。
以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蔚来 汽车 、理想 汽车 、小鹏 汽车 为例,截至2020年,根据公开融资信息和财报,蔚来 汽车 的融资总额为835亿元,现金储备为425亿元;理想 汽车 的融资总额为362亿元,现金储备为298.7亿元;小鹏 汽车 融资总额为458亿元,现金储备353.4亿元。2020年,三家公司毛利率集体实现转正,如果简单来算,三家公司成立至今分别花掉410亿元、63.3亿元和104.6亿元。
当然,作为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和第一批吃螃蟹的贾跃亭,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都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投资额和竞争力相对还不是很强,现在在众多大玩家进场的情况下,100亿估计肯定是不够花的,例如恒大、百度、阿里、小米,等等,哪一个不是有钱的主?
据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华为从2012年便开始调研考虑造车的事情,但一直到2021年,还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
华为凭什么坚持这个观点?
技术,华为的技术才是不造车最大的底气所在。
吉利李书福说, 汽车 很简单,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其实几百亿对于华为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大的投资。
4月18日上午,在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新品发布会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王军说,华为要持续加大对 汽车 行业的投入,今年在研发上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其中自动驾驶团队超过2000人。一年的投资10亿美元,也有好几十亿人民币,所以说不造车,对于华为来说,肯定不是钱的事情。
那就只剩下战略和技术布局的事情了。
其实在技术和产品领域,一直都有两个方向,例如手机领域的高通和所有手机厂商;系统领域的谷歌和所有手机厂商;当然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苹果的硬件加软件。
汽车 智能化,很有可能和当初的手机智能化一样,以硬件加软件的商业模式存在。
硬件作为表面上的东西,而软件却可以作为更深层次的存在。软件的功能和底层技术逻辑,更加符合华为对技术的追求,就像现在的手机系统鸿蒙一样。
既然想做更加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就必须避免与表面上的 汽车 厂商形成竞争,也是为了避免与客户形成竞争。
因此,类似手机领域的高通和谷歌,才是华为对自己在 汽车 领域的定位。
华为不造车,并不是自负,也不是短视,而是华为多年来 汽车 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积累,以及取得的成果,这或许才是华为的真正底气和原因所在。
(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我是@译明聊 科技 在路上的创业者,关注我,每天与您分享对 科技 的感悟,谢谢!
华为重申不造车,不投资车企,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流言是如何来的?
最近,华为心声社区刊出华为EMT决议2020007号,华为再次重申,不造整车,只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文件内容言辞激烈,第三条甚至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那么,华为为何要重申不造车,背后到底有什么考量?与此同时,还有人说,华为这是在为以后造车“炒作”。同样一个文件,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解读,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仔细研读这个文件,可以发现,前两条是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管理架构调整,属于华为企业内部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规定了后期的管理架构和关系,任命了相关业务负责人。那么,此次调整对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有何影响呢?
笔者查阅了华为的组织架构图,除了职能平台外,华为的业务分为ICT业务组织和消费者BG两大块。
先了解下BG和BU的区别,BG是指Business?Group,是指业务集团,一般一个BG下面会有若干个BU,即Business?Unit——业务单元。
ICT业务组织全称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信息和通讯技术),华为的这个板块旗下包括了运营商BG、企业BG、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Cloud&AI?BG,还有一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看到其中的亮点了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是唯一一个直接隶属于这一大业务板块的BU,可见这个BU的战略意义有多高。
在ICT业务之外,就是消费者BG了。这几年,华为人尽皆知,基本上是依靠消费者BG,华为手机广为人知。2019年,消费者BG的营业收入占了华为集团的54.4%,手机业务给华为撑起了一片天。调整之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和消费者BG,成为华为后期重要的营收来源。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请注意下面的一行小字: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三年。
也就是说,三年内华为肯定绝不造车。如,三年内华为将智能网联技术打好了基础,到时候要不要造车?
所以,谁建言造车将被调离岗位,调去哪里?是调去造车吗?华为不造车,可能是现阶段坚决不造。三年后造不造?另当别论吧!
从文件第三条猜测,华为内部建议造车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职位不低,极有可能是能够影响到经营管理决策的那种岗位。否则,文件里不会直言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
综合来看,华为“三令五申”不造车,更像是说给当下已经合作和还未合作的车企听的。华为公开表示至少三年内不造车,起码可以给车企吃一颗定心丸,有利于现阶段达成深入的合作。
对于华为而言,手机业务虽然还是全球销量第一,但相比过往销量存在危机。为了长期的业务增长考虑,华为必须要再开辟新的领域——智能汽车领域。早在2018年,业内就传闻华为2012实验室在做智能汽车相关研究了。
从出售荣耀、调整智能汽车部件业务、帮助诸多车企造车来看,华为将智能汽车BU放在了一个使命级的地位。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和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就是为了打通手机、车机智能互联,做强做大智能汽车业务。
如果说上个十年,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十年!下个十年,则是车机智能互联蓬勃发展的十年。
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优势:基于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的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电驱系统、车联网云功能、高精地图的合作推进、自动驾驶的实际路测等。
可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足够大,完整的汽车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华为的目标是打造整个面向汽车的生态系统。但是,现阶段华为还需要推广自己的智能汽车部件,突破技术瓶颈,与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扩大朋友圈,所以多次重申不造车。
当下,中国完全不缺一个新的整车企业,无论是“四大四小”还是蔚来小鹏理想,华为要造车就会将这些“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目前先做自己擅长的事,身居供应链,做前端、做增量,是明智的。
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说,当前集中在传统零部件,投入高但利润率低。华为的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极有可能成长为像博世、大陆一样的零部件供应商,其利润率、话语权不亚于整车汽车。
再者,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投入巨大,花200亿也不一定能激起一个水花。对华为而言,刚刚出售了荣耀手机,当下也不会贸然进入重资产、长周期的汽车行业。
三年内,华为专心突破智能汽车的技术瓶颈,打造汽车朋友圈,是要坚决执行的战略。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汽车制造同质化、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华为造车还会那么难吗?
华为不仅不会抢先树敌,还可能会给到供应商足够的利润,先把朋友圈建起来。三年之后,或者更久,当智能汽车生态链上全都是朋友的时候,再谈造车就容易多了。到时候,华为跨界造车,利用累积起来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力,杀入智能汽车领域,应该比现在杀入更有利。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类似的情况,请参考华为此前在手机、智慧屏立下的flag。笔者甚至很期待华为三年后以一种“不讲武德”的方式,杀入智能汽车领域,然后与特斯拉,硬碰硬地干一场!一决雌雄!
不做手机,却曾经成为全球第一;
不做电视,却独家发布了智慧屏;
不做芯片,却无奈开启芯片工厂;
总说不造车,时机未到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重申“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意欲在此
近期,华为官方发表正式声明,对华为造车的传闻再次进行了澄清,重申:?华为不造车?,并表示这是一个长期战略,没有任何改变。
声明中用了重申二字,这也说明了华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面辟谣了。那为什么华为多次辟谣,还是有很多人,甚至市场也相信华为造车呢?我们首先仔细分析一下声明全文,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华为认为,?产业届需要的不是华为汽车品牌。?这句话实际上是针对大众说的,因为这几年华为作为民族品牌的骄傲,被国民寄予厚望,造车又是近些年全球竞争的焦点,因此,很多人希望华为能够延续通信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在造车上再创辉煌。
其次,声明中还反复提到,华为只专注于造车产业链上的自动驾驶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及供应部分车辆零部件。同时,在手机销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支持在部分零售店销售相关车型。这应该就是华为造车流言四起的最大原因。很多媒体,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对华为和一些车企之间的合作十分敏感。每次都会详细报道,并给出各自的解决,这里面就难免存在一些媒体人的主观猜测,将华为与车企之间的技术或者零部件上的合作,简单臆测为华为要下场造车。
还有,就是不排除有一些势力在背后推波助澜,尤其是外媒路透社,时有华为将要进入整车制造领域的相关报道。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对于此事乐此不疲。
最后,我想说的是,华为最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通信领域,尤其是5G领域,确实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但是,一家企业的核心业务也不是那么容易转向的,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况且近年来,被美国不遗余力的打压,华为也受到了不小打击,因此,我们还应理性对待华为造车的事情。
华为造不造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又相信了余承东
11月25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车企造好车。同时,调整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业务和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的管辖关系,进一步说明,两个部门无权改变华为不造车战略,甚至撂下狠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可以说,着很符合任正非风格,雷厉风行,说到做到。
近日以来,华为在汽车市场动作频发,难免引发华为将进入汽车行业的猜测。最直接的一个就是,11月14日,长安汽车宣布,联合华为和宁德时代打造一个全新高端的智能汽车品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通过发言。
直接参与打造一个汽车品牌,不是造车吗?
今年10月30日,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HI"品牌是一个全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等整套零部件,帮助车厂快速开发智能汽车。
除了联合长安和宁德时代打造电动汽车,华为在汽车产业,都是以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姿态,帮助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帮助汽车企业造好车,并与产业共存共荣。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表示:"造整车,华为差得还太远了"。他认为,对于一辆整车,无论车辆的布置,还是制造以及工艺,都非常复杂,要造这样一辆车,华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华为的理想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华为目前在汽车产业的优势和能力聚焦在软件、算法和生态中,其中核心能力的构建放在生态,也就是数据应用和操作系统上。"
据了解,华为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和科学家支持智能汽车研究,其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团队共有4千人,做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的2012实验室中也有500余名负责AOS、VOS的研发人员,此外,还有大量负责HOS研发的软件开发人员。
华为在汽车行业定位,应该是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系统集成厂商,在汽车电子领域,还是国际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全球前十大汽车电子供应商拥有70%市场占有率。国内汽车电子供应商,多是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Tier1巨头。
早在?2013?年,华为便宣布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
2018?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搭载?OceanConnect?车联网平台的标致雪铁龙集团(PSA)新车型?DS7?Crossback?亮相华为展台。
2018?年?10?月,华为发布AI芯片昇腾?310?和昇腾?910?以及能够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计算平台——MDC600,该平台基于?8?颗昇腾?AI?芯片,将集成在奥迪在华生产的汽车上。
2019?年?4?月,华为推出基于昇腾?AI?芯片的?Atlas?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华为正依托自研?AI?芯片和计算平台加速汽车终端智能化落地。
2019年4月,上海车展便以Tier1?的定位亮相,展出了?MDC、智能互联、mpower、华为云、三类传感器等配套解决方案,彰显了华为进军汽车电子的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兴起,汽车电子零部件占比持续提升,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量级,与其去颠覆汽车行业,不如互利共存,华为聚焦ICT提供商,这是一个足够大并且有潜力的市场,不造车只是为了更专注汽车电子产业链Tier1。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公司再次声明不造车,他们还能参与智能汽车制造行业吗?
作者?|?龚宸芫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余承东,再次显现大嘴特性。
4月1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出席并发表演讲,不仅分享了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与思考,还回应了最近热度较高的“华为不造车”禁令。
余承东表示,华为坚持不造车,但智选模式下有多家合作车企,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等,如果每家都做不同的品牌,分开零售营销会很麻烦。所以,华为要推行问界生态联盟,尝试推出“HUAWEI问界”这一生态品牌。
然而,3月31日,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在内部发文,重申“华为不造车”。文件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规定不能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使用“HUAWEI/华为”字样。
谈及公司下达的文件,余承东在百人会上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结果这两天,我们公司又说要把‘HUAWEI’去掉,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我们公司有些领导有不同的意见。”
发表演讲的21小时前,在华为心声社区里,余承东对3年前华为首次官宣不造车的帖子进行了新回复,语气充满不甘:“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
在近20分钟的演讲中,余承东虽然语气轻松,但夹杂了些许无奈和委屈,也折射出华为目前面临困境。
“这两年因为制裁,我们退出了很多合作。以前,奔驰、大众包括特斯拉都选了我们,因为制裁,(大家)慢慢退出来了。”
“新势力车企中,今天李想和李斌都在这里,我相信他们都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传统车企中,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我们。”
演讲最后,余承东语气有点沉重,重申此前多次提及的愿望:“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够实现商业闭环,能够生存和发展。”
01.
难成另一个博世
华为一直看好汽车赛道,2022年于这方面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部分车企。
在2022年财报中,关于汽车业务的投入,华为表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约206亿元,研发人员多达7000人。2022年,华为与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
从财报来看,高投入、低收入是其汽车业务的主要特点。2022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20.77亿元,在华为6423亿元的总营收中,占比仅为0.3%。
为此,余承东在今年百人会论坛上感叹:“我们想成为汽车领域另一个博世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条件好像不太成立。”
在他看来,像博世和大陆制造的刹车、转向等自动标准化部件,华为没有涉及,其做的是软件、算法、云、芯片等智能化增量。这些产品,很难像标准化的部件一样进行大规模售卖,需要与车厂深度卷入,不断做OTA版本升级、迭代。
华为也尝试过和车企深度卷入,还做出Huawei Inside(HI)解决方案模式,供车企选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承东自嘲道:“用HI模式,有3个厂商跟我们合作,但现在基本上只剩长安的阿维塔了。”
受美国制裁影响,华为近两年退出了和多家企业的合作,也失去了不少在汽车领域发展壮大的机会,尤其在智能网联方面。过去,华为在通信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主流大厂都寻求与之合作,主要体现在T-BOX、车联网的动力模块等方面。
余承东还一一列举出来:“奔驰、大众包括特斯拉和美国的一些企业,都选择我们。在智能网联领域,过去我们是最大、最强的。”他丝毫不忌讳用极限词。
如今,时代发生巨变。在制裁影响下,欧美日的企业很难再选择华为作为主力的智能化供应商,所以华为只能把目光瞄向国内。
但国内车企的态度似乎都不太好。余承东沿袭一贯大嘴风格,直接喊话台下参会的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和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新势力车企中,今天李想和李斌两位都在这里,我相信他们都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为了市值、控制点等各方面,都不会选择我们。”
余承东转而又列举传统车企,表示结局仍不妙:“谁会选我们?传统的车企?传统车企中,怕失去灵魂的也不会选我们,这(让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这是华为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商业闭环。余承东坦言:“投入这么巨大,如果不能让搭载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汽车进行大量销售,(华为)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
02.
生态联盟本质未变
要实现商业闭环,智选模式是华为目前的最优解。余承东希望华为以更好、更多的能力,帮助与其紧密合作的主机厂一起共赢。
在他看来,传统主机厂有很好的整车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工厂、供应链、制造能力,这些方面华为并不擅长,华为的优势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方面,核心是以软件为驱动。
余承东认为,这些正好是主机厂不擅长的。“我们和主机厂组合起来,可以实现强强合作。帮助伙伴成功,我们才能间接成功。”
但正是这种模式,把余承东架在了火上烤。
余承东表示,智选模式下有多家合作车企,如果每家都做不同的品牌,分开零售营销会很麻烦。所以,华为要推行问界生态联盟,推出“HUAWEI问界”生态品牌。
今年3月初,AITO汽车在多个平台宣传中,开始使用“HUAWEI问界”标识。随后,华为线下门店的AITO汽车车身上,都贴了“HUAWEI问界”的logo,线下渠道也在销售时将之作为重点宣传话术,以突出华为的主导地位。
AITO汽车的做法,让很多网友开始对“华为不造车”理念提出疑问。质疑声越来越大,对华为本身的形象难免造成负面影响。
于是,3月31日,华为内部出台文件,让门店去掉“HUAWEI”。当天,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业绩会访中提到,严禁滥用华为品牌,不能将华为品牌置于汽车品牌前,华为也不能作为汽车品牌。
据媒体报道,目前,华为门店的确开始拆除“HUAWEI问界”相关物料。多名门店导购表示,未来将更改销售话术,强调“华为赋能车厂”,而非“这是华为的车”。
对此,余承东似乎不太认可,在论坛上,他试图解释“华为不造车”理念和生态联盟不冲突。“我们一直坚持这个(不造车)理念,我们想让华为问界成为一个生态平台,让消费者选择不再困惑。”
他补充说:“无论如何,我们想推行生态联盟的本质没有变。未来,智选模式下的几家合作伙伴仍然会合力建设生态联盟,产品也不会冲突,比如SUV、轿车、MPV。我们会把车厂的产能都充分利用起来,每一家都不浪费。”
3月31日晚20时,余承东还跑到华为员工交流论坛——心声社区里,在3年前华为首次官宣“不造车”的帖子下两次留言:“若干年后,大家都会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方向!”
余承东还放言:“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员工站出来“挺”余承东,纷纷在其留言下面加油打气。在两条留言下面,支持余承东的员工比例高一些。
为了消除误解,华为再次重申不造车。徐直军表示,华为上午(31日)刚发布了一个决议文件,决议的有效期为5年,“之前3年不造车的决议快到期了,我们再发一个决议有效期是5年。华为战略没有变,我们不造车。”
<img src="s://image.bitautoimg/image-1080-w1/mapi/news/2023/04/02/2f2f7f528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帮宁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再次重申 “不造车”,其中缘由你知道多少?
华为公司再次声明不造车,他们还能参与智能汽车制造行业。
1.华为声明不造车主要是指不参与汽车实体部分,汽车智能系统华为一直在参与;
2.智能汽车系统依靠的是大数据等高科技,华为比较擅长;
3.华为已经开始跟车企合作,提供他们的智能汽车系统。
很多人对华为造车有所误解,华为不造车指的是不参加实体汽车的制造,比如外观,轮胎,汽车设计华为都不会参与。汽车是由很多部分组成,智能操作系统也是汽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关键的部分,华为参与的就是智能汽车系统研发。
一、华为公司再次声明不造车主要针对的是汽车实体部分
对于汽车稍微有所了了解的人都知道,汽车由很多部分组成。外观,轮廓,设计这都是汽车的一部分,华为对于这些实体部分都不会参与,华为造车参与的是汽车智能系统,也就是我们说的汽车操作系统这块。
二、华为有技术优势完全可以胜任智能汽车系统研发
华为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技术分析然后打造汽车智能系统,这是华为的优势也是华为擅长做的事情,我也看好华为在智能汽车系统这块会取得非常好的业绩。
三、华为为什么再次声明不造车
华为声明不造车的原因还是因为华为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去年开始,美国对华为停止了芯片供应,这导致华为手机业务出现大幅度下滑,这对华为是严重的打击。制造汽车又不是华为的优势项目,如果华为任何项目都投资,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现在的华为不想拉长战线,生存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不造车就意味着可以控制风险,不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这样也能够控制风险,这是华为不参与汽车实体造车的真正原因。
华为未来有没有可能造车?
有关华为造不造车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如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出来解释,也终于算是给这个问题一个准确的答案。只不过,看到这个答案后,有的人会很开心,但也一定有很多人会很郁闷。当然,在理性分析后,你会发现,华为短期内不造车,一定是华为最明智的选择。
今年3月8日, AITO汽车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宣传海报,并使用了“HUAWEI问界”全新宣传语。随后,在华为2023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也直接使用“华为问界”这一说法。由此,业界普遍认为,华为或在造车的路上大幅向前迈进,为未来全面主导AITO做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大家期待华为下一步动作的时候,华为内部却发出不同声音。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发布内部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并将有效期延长5年。公告中,除强调“华为不造车”外,任正非还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使用做出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问题来了,“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那是不是可以使用HUAWEI 问界?毕竟,在上,还一直保留着HUWEI 问界M5EV字样。
事实上,关于造车这个问题,任正非之前就做出过批示。2020年11月,任正非签发类似不造车的文件,并强调“华为不造车”,其中内容提及“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有效期为三年”。
从“AITO 问界”到“HUAWEI问界”,这是很多人想看到的,尤其是车主们。在他们看来,华为的标识似乎更有面子。遗憾的是,通过这一次华为内部公告,怕是华为标识上车,最早也将是5年之后的事情了。
3月31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对造不造车一事发表直接看法,表示 :“最近我们确实有些部门、个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我们一直在查处过程中,华为经过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随意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当天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在帖子下留言:“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对一个行业,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若干年后再来看吧!”
明眼人都能看出,余承东这是有情绪、有意见了,只不过是比较含蓄罢了!事实上,华为是否造车,只取决于一点,那就是利益。现阶段,造车也只能得名,而不造车,则可以展开与汽车行业的广泛合作,更大化的逐利。
说白了,余承东的初衷或许也是如此,只不过,随着在汽车行业的不断深耕,开始有了情怀,故而忘了一些最原始的东西罢了。这时候,任正非出来提醒一句,似乎也没啥毛病。
有网友调侃道: 好不容易春暖花开了,这老爷子又给浇灭了。店里本来都贴好宣传品了,车上也贴了,销售介绍的时候也是说HUAWEI问界,这对宣传是很有帮助的。现在全部都要撤掉,那对于一线销售来说又回到过去了。哎。真的太难了,我要是问界的销售都无语死了。
华为不造车的决定无疑是对余大嘴的重大打击,HUAWEI标只挂了不到一个月就要拆除,不但小康被背刺,消费者也一并被伤害,难怪大嘴不服气,而且这次企业的内斗直接被曝光在公众面前,典型的多输局面。
可以预见,接下来两个结果:好的情况是回到三月前,还是联合设计深度赋能,但品牌认知被摧毁;坏的情况是合作降级,最新的技术也不会在问界上优先使用,尤其是鸿蒙座舱的唯一性消失,这样问界的车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不过,我们从问界的销量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数据显示,2022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3.5万辆,同比暴增2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其中,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推出的AITO问界系列,相继推出的问界M5、M7、M5纯电版三款新能源汽车产品,2022年全年销量超过7.5万辆,也成为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不过,虽然问界销量暴涨,但赛力斯非但没有扭亏为盈,反而“越卖越亏”。2022年新能源销量暴涨225%,但净利润由去年的亏18.2亿元,接近翻倍来到35亿元。
进入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 1 月份问界销量为 4475 辆,环比下降 55.88%,2 月份问界销量又进一步环比下降 21.86% 至 3535 辆,其中问界 M5 单月仅卖出了 2298 辆,销量创出一年来的新低。
虽然做车确实能够在短期给华为带来不少收益,但是长期下去不利于整个公司的发展以及研发攻克技术难题的发展!
有人觉得企业本就是来赚钱的,但是钱赚到了就得做一些事情出来;比如攻克业界难题,在关键性技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果销量不好,那就做取舍吧!
大嘴的百万豪车卖不动了,所以不能把华为的名声坏了,赶紧停下来。
对于此事,你又是什么看的呢?评论区留言互动起来!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界E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未来会造车。
华为的造车路线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了。对于华为不造车,也有了全新的解释。原来说“华为不造车”的意思是,华为不追随蔚小理、小米等整车制造模式,而是以全套技术方案供应商的角色,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这种模式下的代表车型有北汽极狐,但市场反馈很差。不仅极狐汽车卖得不如人意,还被依靠埃安起飞的广汽给抛弃了。对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赛力斯问界销量暴走,成为中国最快破十万销量的新势力品牌。
可问界模式很快也出现了问题。华为主要提供技术,设计、销售和营销服务,却并不拥有问界品牌。这让问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BUG:买车的时候,问界是华为主导的,售后服务的时候,问界是赛力斯的。这种偏差直接损害的就是问界的品牌力。这时,华为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禁止问界挂靠华为品牌,以避免华为品牌被问界所拖累。华为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品牌,而问界是初生牛犊,任正非花一辈子心血打造的华为品牌,绝不愿意与问界一起捆绑。只是一夜之间,已经制作好的“华为问界”标识,全部被下架,剔除。
余承东的“华为汽车梦”被任正非紧急叫停,踩了刹车。
可是,真正在前面顶着炮火指挥战争的将军是余承东,华为的司令部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认知,远不如余承东。真正的将军是在炮火里打出来的,余承东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看法,是非常精准的。
华为要做的不是普通的供应商,而是把控车企灵魂的核心供应商。但上汽、广汽、长安、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比较有实力的大厂,都不愿意把灵魂交给华为。哪怕华为与长安一起合作的阿维塔汽车,华为也是没有一丝股权的。在阿维塔的体系内,华为的话语权并不比宁德时代更强。
华为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系统等,都是一体化的,拆开来卖,华为没有竞争力,打包一起卖,又会过于强势,推高车企的购成本。车企既不想给电池厂打工,也不想给锂矿公司打工,自己去收购矿山,自己去组建电池厂,又怎么可能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以及三电系统交给华为呢?这不就变成车厂给华为打工了吗?
愿意跟华为合作的只有小车厂,如改名为赛力斯的东风小康。在这种形势下,华为想要成功,就必须加强自己的主导地位,打造独立生态品牌。在这一点上,余承东想的非常透彻。从结局来看,余承东的想法正在被华为集团所落实。
他的主要是,把问界品牌独立出来,划归华为旗下,不再由赛力斯控股问界品牌。以问界为核心,链接车企,联合车企共同打造不同车型,统一到问界这一个品牌矩阵下面。
具体的操作就是,问界与赛力斯合作,打造出问界M5、M7、M9等车型。未来,问界还可能与奇瑞合作,打造出奇瑞系问界车型,与江淮合作,打造江淮系问界车型。不管与哪个车厂合作,最后都挂问界的车标。
也就是说,问界品牌将全面脱离车厂,变成华为公司旗下的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统一按照华为制定的生产标准出货。
在品控管理这块,华为经历过全球化的洗礼,在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标准上,比传统生产更加严格。就像赛力斯在打造问界M5时,第一步是改造生产车间。在品控管理上,余承东就曾自豪地说:“某些车企几乎每天都在自燃,按照华为的标准,是不能出厂的。”随后,余承东又补充道:“问界销量过十万了,除了一辆因商场起火被烧外,没有一辆自燃。”
余承东的言外之意就是,华为的品控管理体系是非常严格的。而今,余承东对问界品牌的规划都在走进现实。问界的商标权已经转让到了华为公司,从此以后,问界不再属于赛力斯,而100%属于华为。也就是说,真正的华为问界要出来了。
对于华为不造车也有了最新的解释:“华为不造车,是指华为不单独造车,而是联合车企一起造车。”“华为不造车”的最终解释权归属于华为。简单地说就是,华为要造车了,只是不以华为的名义造,而是以问界的名义去造。背靠华为这棵大树,问界品牌要自立门户,摆脱赛力斯的束缚,开启新一轮闯荡了。
上一篇:理想公司注销_理想公司注销了吗